过去三年,北京楼市经历了一场深度调整。自2023年初至2025年8月,全市二手住宅均价从57721元/平方米降至49521元/平方米华融配资,累计跌幅逾14%。
国家统计局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显示,北京今年七月末该指数为97.8,而2015年五月末为97.25。北京房价已跌回十年前。
这一轮下行周期中,市场分化加剧,核心区教育资源房短暂企稳,而远郊“老破小”及部分学区房则遭遇断崖式下跌,折射出楼市结构性变革的阵痛。
抗跌板块集中于稀缺资源区。西城区凭借德胜、月坛学区支撑,2025年7月房价同比逆势微涨0.71%,成为全市唯一正增长区域;海淀区因中关村产业集聚和学区溢价,跌幅(-6.57%)低于远郊区域。石景山、昌平等新兴居住区因低总价和地铁配套,景气指数超4%,成为刚需“避风港”。
重灾区则遍布城市边缘。密云、平谷等远郊区同比跌幅超9%华融配资,房山石门营片区2025年上半年跌幅达8.07%,部分小区挂牌价跌破2万元/平方米。东城区成矛盾焦点,虽然整体跌幅达9.49%,但内部板块剧烈分化。和平里因学区支撑仅微跌1.27%,而天坛板块因老旧房源集中,同比暴跌14.83%。
曾被视为“硬通货”的学区房遭遇政策重创。2024年教育部推行“多校划片”政策后,东城区一套105平方米学区房以710万元成交,单价仅6.7万元/平方米,较2023年高位缩水300万元;海淀传统学区溢价从10万元/平方米压缩至2-3万元/平方米。
老旧小区跌幅更为惨烈。朝阳区北三环老旧社区有房源从9万元/平方米骤降至5.6万元/平方米,东城区大草厂胡同央产房因楼龄超50年、物业缺失,2024年12月单月暴跌11.71%,成为“价格塌陷”典型。
2025年发布的“北京小区跌幅”榜单揭示残酷现实。
丰台区北大地二里(1969年建)跌幅53.45%华融配资,主要由于楼龄老化且无电梯设施;
昌平区天通苑二区(2001年建)跌幅44.93%,主要由于人口密度高、管理滞后致流动性枯竭;
房山区鸿顺园东区跌幅超40%, 主要由于 配套匮乏叠加远郊客群流失;
东城区青年湖西里年跌30%, 主要由于 停车难与户型缺陷加速价值蒸发。
这些小区共性显著,楼龄超20年、 主要由于 缺乏现代物业、远离产业核心区,在供需逆转时首当其冲。
2024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(-0.15%),2025年上半年扩大至-0.21%,人口增长转负导致地产长期需求萎缩。同时,第四代住宅以高得房率、智能配置分流改善需求,迫使二手房业主“割肉”抛售。同时,土地市场萎缩,2024年全国300城土拍金额较2021年暴跌77%。新房供应因去库存、资金回流等因素折价销售,进一步挤压二手房价。
宏观层面,2025年上半年北京二手房网签量同比增长18.4%,但挂牌量突破16万套,供需失衡持续。租金回报率跌破2%,房产投资属性几近消失。
个体层面,早期购房者损失惨重。2016年入市业主面临“资产归零”——当前均价已几乎回落至2016年水平,数百万首付蒸发。
“北京楼市已从黄金时代进入黑铁时代。”一位从业20年的中介坦言。
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